媒体报道
“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建设幸福水城”
  • 信息来源:泰州新闻网
  • 发布日期:2025-11-13 09:27
  • 浏览次数:

10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的“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召开,聚焦“建设幸福水城”,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荣伟伟发布相关情况,并与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兴化市及姜堰区有关负责同志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滔滔长江奔涌向东,千年城河蜿蜒城中,十里溱湖碧波荡漾,万亩垛田花开如海——泰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水”不仅是城市的血脉,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密钥。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着力构建“江河湖海”交相辉映的城市发展格局,勾勒出一个生活富裕、美丽宜居、活力迸发的幸福水城。

以水润城,呵护水生态

水生态是“幸福水城”的基石,安全与清澈是幸福的底线。

长江泰州段绵延97.8公里,承载着沿岸城市的繁荣记忆,也一度见证了过度开发的生态创伤。守护一江清水,泰州交出了“科技答卷”,整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等手段,率先对长江实施“大体检”;协同海事、交通、生态环境、应急、消防等力量,对长江泰州段实施全天候、全方位智能监控;投入超百亿元,全力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实施化工整治、岸线清理、长江清废等行动。

“在铁腕治理和科技护航之下,我市长江段鱼类总数由55种增加到63种,在靖江发现42头江豚栖居;3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连续三年保持100%,长江干流连续七年保持Ⅱ类,长江泰州段水生态考核省级评估达到优秀等次。”介绍相关数据后,荣伟伟向大家展示了长江靖江段江豚追捕刀鱼的画面。

泰州还从加快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今年3月,通南引排能力提升工程开工建设,通过新建闸站设施,并与区域内其他闸站工程、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协同配合,有效提升主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和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同时保障主城区生态用水需求。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泰州完成水利投资约106亿元,建成“长江防洪1小时应急响应圈”,成功抵御各种极端情况;完成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治理,生产河、宣堡港等13条中小河流整治,姜堰周山河灌区、海陵卤西灌区等6个大中型灌区建设。

随着城市水网体系不断完善,一张江河安澜的防洪排涝网、集约高效的水资源调配网、人水和谐的生态河湖网,共同织成惠民利民的幸福河湖体系。

市水利局副局长张剑介绍,目前,泰州全市累计建成幸福河湖2894条,泰东河纳入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完成长江干流岸线项目清理整治63个,腾退岸线10.5千米;实施陈堡草荡、龙溪港等退圩还湖工程,恢复自由水面15.5平方千米。

“十五五”时期,国家将部署开展地表水优良水体评估,即不仅考核水质类别,还要考核水生态指标。荣伟伟表示,将高起点高标准谋划编制《泰州市“十五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坚持“污染防治攻坚”与“生态系统优化”并重,聚焦补齐水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优良水体比例、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系统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切实提升我市流域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努力建设好幸福水城。

以水兴产,做活水经济

依托充沛的水资源,各地各部门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掀起一股“念水经、走水路、发水财”的热潮。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春日赏景,兴化的千垛油菜花海占有重要席位。十多年来,千垛菜花旅游季已成为江苏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品牌旅游盛事。该市以水为媒,推进农文旅融合,打响“水润兴化、如诗如画”四季旅游品牌。“春看菜花”推出夜间实景剧演出,“夏赏荷花”拓展龙舟大赛、啤酒龙虾节等特色活动,“秋品菊花”实现“品蟹赏菊”爆款出圈,“冬览芦花”初具规模。去年,该市共接待游客765.2万人次,同比增长22.9%,实现旅游收入51.3亿元,同比增长23.9%。

此外,兴化现有水产养殖面积79万亩,是全省河蟹、青虾、小龙虾、银鲫重要产区。淡水产品总产量32.86万吨,连续35年位居全省内陆渔业县之首。该市以河蟹育繁推一体化作为百亿级特色水产全产业链的主攻方向,开展“兴化1号”河蟹国家良种认证,加快筛选并改造一批条件成熟的坑塘水面,推动“好塘”养“好蟹”,带动1.8万户蟹农、30万从业者增收致富。

“以‘四湖三荡’为重点区域,我市已形成大水面约10万亩,系统推进生态渔业发展,草鱼、鲢鱼、鳙鱼、虾蟹等8个品种水产品获得全国有机认证,2024年实现营收1180万元。”兴化市副市长杨蓓表示,该市正推动渔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效益”跨越。

姜堰区则深入推进岸坡经济试点工作,多措并举实现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双赢。今年4月,姜堰区水利局与泰州市鲍老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完成签约,鲍老湖公司以190.6万元拍得“淤溪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增值部分)经营权(5年)”。“这是全国平原水网首单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此次交易成功打通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姜堰区委常委、副区长滕智东表示,该单交易成功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幸福水城建设真正惠及群众、助推发展。

不仅如此,该区深化农业水价改革、用水权改革入选全国试点;探索建立通南地区水资源联合调度、统一配置体系,实现255座水利工程引水、活水、保水一体化调度配置,为泰州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提供了基础资源要素保障,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

以水铸魂,丰富水文化

在泰州,水已超越了其作为生产要素和生态资源的属性,成为滋养城市精神、连接市民情感的纽带。

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工程之一的泰州引江河工程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传递着人文的温度。走进泰州引江河管理处,浓厚的水文化氛围扑面而来:文正治水广场上,一块块制作精美的展板,图文并茂讲述着大禹、孙叔敖、李冰等历史治水名人的故事;水情教育中心内,集中展示引江河工程创新、里下河水患、工程建设管理和效益发挥情况;水润江苏文化园里,“凤凰引江”“善泽东方”“里下河韵”“古运新曲”“长江水脉”“水美江苏”6座主题雕塑串联,展现江苏幸福河湖建设等治水新成就……

城市品质的提升,离不开独特文化的浸润。近年来,市住建局以提升城市品质为核心目标,以“园文旅”深度融合为战略路径,将城市沿河绿道打造为集生态、文化、休闲、消费于一体的“人民福道”。

“‘园文旅’不是简单的叠加,我们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模式,在绿道沿线有机植入特色餐饮、文创零售等消费场景。”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园林局副局长仲亚荣介绍,通过“场景再造、文化活化”的方式,住建部门在葫芦岛,以吉祥文化为主题,融合非遗元素,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在海棠岛,依托“海棠花溪”盛景,举办海棠文化节、“海棠诗会”等活动,实现“园为载体、文为内核、旅聚人气”的深度融合。同时,对20余座桥下空间的创新改造,更让“城市灰空间”蝶变为“艺术打卡地”,让市民在日常休闲中感受城市文化魅力。

姜堰区则立足打造滨水景观,用水韵画卷扮靓城市空间。该区紧扣“康养名城 活力姜堰”建设目标,高标准推进城市滨水空间打造,先后实施吴舍河、单塘河整治及老通扬运河-中干河绿道景观提升工程。其中“两河”景观工程,一期以“水舞罗塘·漫悦时光”为主题,二期以“双水如镜”为主题,建成十里滨水长廊,“三水之环”“蝶水揽月”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集聚城市人气与商气。

各地各部门的一系列举措不仅塑造了泰州独特的地理景观,更推动了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